小儿佝偻病,是一种在儿童生长发育阶段较为常见的营养性疾病,它就像一个隐匿的“健康杀手”,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孩子们的骨骼健康,值得我们高度重视。
佝偻病主要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 D 不足,致使钙、磷代谢紊乱,进而产生的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,婴幼儿特别是小婴儿,是佝偻病的高发群体。
早期佝偻病的症状可能不太明显,容易被家长忽视,常见的表现有神经兴奋性增高,如孩子容易激惹、烦躁、睡眠不安、夜间啼哭,多汗且与室温无关,尤其是头部多汗,汗液刺激头皮,孩子会摇头擦枕,导致枕秃,随着病情进展,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,就会进入活动期,骨骼会出现明显的改变,头部可见颅骨软化,多见于 3 - 6 个月婴儿,用手指轻压枕骨或顶骨后部,有乒乓球样的感觉;方颅则多见于 7 - 8 个月以上小儿,额骨和顶骨双侧骨样组织增生呈对称性隆起,形成方颅;前囟闭合延迟,正常孩子前囟在 1 - 1.5 岁闭合,佝偻病患儿可延迟至 2 - 3 岁;出牙延迟,可迟至 1 岁出牙,3 岁才出齐,且牙齿排列稀疏、参差不齐,胸部可见肋骨串珠,以第 7 - 10 肋最明显;鸡胸或漏斗胸,影响孩子的心肺功能;肋膈沟,因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牵拉而内陷形成,四肢方面,腕踝畸形,多见于 6 个月以上小儿,手腕、脚踝部肥厚的骨骺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,称佝偻病手镯或脚镯;下肢畸形,1 岁左右站立行走后,由于骨质软化,因负重可出现“O”形腿或“X”形腿。
预防小儿佝偻病至关重要,孕期妈妈要多晒太阳,饮食均衡,保证摄入富含维生素 D、钙、磷等营养素的食物,必要时可补充维生素 D 和钙剂,孩子出生后应尽早抱到户外活动,接受阳光照射,一般生后 2 周即可开始,提倡母乳喂养,及时添加辅食,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营养,对于早产儿、低出生体重儿、双胎儿等高危儿,应在生后 1 周开始补充维生素 D 800IU/日,3 个月后改为预防量 400IU/日,足月儿生后 2 周开始补充维生素 D 400IU/日,直至 2 岁。
一旦发现孩子有佝偻病的迹象,应及时就医,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,给予维生素 D 和钙剂等治疗,并指导家长做好日常护理,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,让孩子们远离佝偻病的困扰,健康快乐地成长。
添加新评论